眼前这个中国农民靠着“瞎捣鼓”,就解决了一项世界难题!
国外专家曾研究数十年都没能成功,外国企业“眼红”的不得了,甚至出资8000万美金想要将其买断。
这被外国“疯抢”的东西究竟是什么?农民有没有将东西卖给外国人?
河南农民的惊人发现这位能人名叫李官奇,1990年的河南滑县,他在当地已小有名气。
靠着自己琢磨发明的面粉机、榨油机,不仅让自家日子过红火了,还帮周边不少乡亲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展开剩余92%几年下来就攒下了几百万家产,成了人人羡慕的百万富翁。
按说该守着这份家业安稳过日子,可谁也没想到,一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1991年夏天,李官奇去县城办事,在旧书摊上翻到一本《化学文稿》。
随手一翻,里面一句话让他眼睛都直了:大豆蛋白可以纺丝。
他立马想起当时市场上桑蚕丝的价格,一吨就要16到17万,而榨油剩下的豆粕,一吨才1800块。
这巨大的差价让他动了心,要是能把豆粕变成跟蚕丝一样的纤维,不仅能赚钱,说不定还能填补国内的空白。
可他就高中学历,连生物化学、高分子化学这些名词都没怎么听过。
身边人都劝他别瞎折腾,几百万家产好好拿着比啥都强。
但李官奇认死理,他把家里的积蓄全拿了出来,又托人买了一大堆专业书籍,光买书就花了20多万。
每天除了吃饭睡觉,他就抱着书啃,遇到不懂的就写信请教大学教授,有时候一封信寄出去,要等半个多月才能收到回信。
研发一开始十分不顺利,大豆蛋白提取的浓度、纺丝的温度、速度,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,实验就失败。
有时候一天要失败十几次KB资产,熬到后半夜是常有的事。
短短几年,他不仅花光了300万本金,还把房子卖了,又找亲戚朋友借了不少,最后实在没办法,还借了高利贷。
家里的日子也因此一落千丈,妻子带着孩子搬到濮阳的出租屋里,没钱买食材,就天天去菜市场捡别人扔掉的菜叶。
有一次孩子生病,手里连买药的钱都没有,妻子哭着给他打电话,他在电话那头红着眼眶,却还是说再等等,再给我点时间。
那几年,他瘦了整整30斤,眼窝深陷,头发也白了一大半,别人见了都觉得他像个疯子。
就这样熬了一年又一年,实验失败的次数累积到了800多次。
身边的人都觉得他没希望了,连当初借钱给他的亲戚都开始催债。
可李官奇从没放弃过,他把每次失败的原因都记在本子上,一点点调整实验方案。
到了第10年,也就是2001年的一天,当一缕银白色的纤维从设备里顺利纺出来时,他盯着那缕纤维看了半天,突然蹲在地上哭了起来。
他成功了,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大豆蛋白纺丝成功的人。
震惊世界的突破2000年,就在李官奇实验成功后的第二年,他咬牙又凑了一笔钱,在滑县建起了世界上第一条大豆蛋白纤维生产线。
这条生产线不大,但每一个设备、每一道工序,都是他根据10年实验积累的经验亲自设计调试的。
生产线试运转那天,不少曾经质疑他的人都赶来看热闹,想看看这个“疯子”到底折腾出了什么。
当第一批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出来时,现场所有人都安静了。
这种纤维细细的,拿在手里轻盈柔软,经检测,细度只有头发丝的1/30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它的性能远超大家的预期:透气性比棉花好,手感比真丝还细腻,保暖性居然能和羊绒媲美。
而且最关键的是KB资产,这种纤维埋在土里几个月就能自然降解,完全不会污染环境。
要知道,当时市面上的化纤产品大多难以降解,这一优势让不少业内人士都眼前一亮。
消息很快传了出去,先是国内的纺织企业找上门来,想试试这种新型纤维。
有厂家用它做成睡衣,投放市场后立马被抢空,消费者都说穿着舒服又透气。
这一下,李官奇的大豆蛋白纤维彻底火了。
2001年,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他大豆蛋白纤维发明专利。
拿到专利证书那天,他特意把证书送到了妻子面前,夫妻俩看着证书,一句话都没说,却都红了眼眶。
他们知道,这张证书背后,是10年的煎熬和付出,更让人振奋的还在后面。
2003年,国际纺织界传来重磅消息:李官奇发明的大豆蛋白纤维被正式认定为全球“第八大人造纤维”。
在此之前,人造纤维领域已经几十年没有新成员加入了,而且从来没有中国人的名字出现在人造纤维发明史上。
这个消息不仅让国内纺织业沸腾了,连国外的专家都不敢相信,研究了几十年都没攻克的难题,竟然被一个中国农民解决了。
不久后,在瑞士举办的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上,李官奇的大豆蛋白纤维技术一举拿下金奖。
领奖台上,当主持人用中文念出他的名字时,他挺直了腰板,接过了奖牌。
台下不少外国专家围过来和他握手,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,他只是笑着说:“没什么秘诀,就是认准了一件事,就坚持到底。”
民族骨气与产业报国大豆蛋白纤维火了之后,不少外国企业闻风而来,其中一家知名纺织巨头更是直接开出了8000万美金的高价,想全盘收购这项技术。
8000万美金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,足够让李官奇和家人后半辈子衣食无忧。
身边有人劝他,拿着钱享清福多好,技术卖了也省得操心生产的事,可李官奇想都没想就拒绝了。
他当着外国代表的面明确说:“这项技术是我花了10年心血搞出来的,更是中国人自己的技术,多少钱都不卖。”
外国代表没想到他态度这么坚决,只能带着遗憾离开。
后来有人问他后不后悔,他说:“钱没了可以再挣,但技术要是落到外国人手里,想再拿回来就难了。”
2002年,他带着技术回到家乡滑县,投资建起了规模化的生产工厂。
从车间工人到技术岗,一共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,不少之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家门口上班了。
村民们都说,李官奇不仅自己出息了,还没忘了乡亲们。
工厂投产后,大豆蛋白纤维的产量大幅提升,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各大纺织企业,还远销到欧美、日韩等多个国家。
短短几年时间,企业资产就达到了1.5亿,年销售额突破1.3亿,成了当地的龙头企业。
但李官奇没想着坐享其成,还是和以前一样,每天早早到工厂,钻进车间查看生产情况,有时候还会亲自上手调试设备。
如今的李官奇已经70多岁了,头发全白了,但精神头依旧很足。
有人劝他退休享清福,他却说:“现在大豆纤维的市场还能再扩大,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发明的纤维有多好,让中国纤维真正走向世界。”
这些年,他还在不断投入研发,改进纤维的性能,开发出更多新产品。
从当初那个倾家荡产搞研发的农民,到如今坚守产业报国的企业家,李官奇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:
认准一件事,坚持到底,不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,还能为国家、为家乡做实事。
而他那句“技术是中国人的,不卖”,也成了最动人的民族骨气。
参考文献发布于:河南省聚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