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深金优配
以精神之光烛照未来,用师者担当铸就辉煌。喜迎第41个教师节,我们以笔为媒,以文为礼,向全市躬耕教坛的师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为“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,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”,昭示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义,描绘了以精神伟力引领教育发展、以师道传承铸就民族未来的壮美蓝图。
为此,钦州市教育局特别策划“先进教师典型”系列报道,共同传颂教育心灵的动人乐章,让教育家精神在更多教育者心中生根发芽,让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蔚然成荫。一起走进本期的故事——
师者如母:一位乡村教师与五个孩子的“家校情”
——记中共党员、钦北区大垌镇中心小学教师黄联琼
2000 年,黄联琼从钦州民族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,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热爱,回到家乡钦北区的乡村学校任教。二十五载春秋,她从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高级教师,鬓角虽添了细纹,但眼神里的坚定从未改变。她始终扎根三尺讲台,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困难的孩子和留守儿童身上,先后获评钦北区优秀教师、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辅导员、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。
展开剩余79%钦北区大垌镇中心小学教师黄联琼,用3000多个日夜的坚守,与大垌镇平辽村2队杨金春家的五兄妹,共同书写了一段 “家校同心、共育希望” 的动人故事。从2016年成为这家人的帮扶人起,她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老师,更化身“代理家长”“心理导师”和“人生引路人”,在泥泞的求学路上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。
——题记
初遇:土房微光中的“辍学阴影”深金优配
2016年,黄联琼主动承担起帮扶杨金春的任务。杨金春的妻子因精神病意外离世,留下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,大儿子刚刚初中毕业,因为没有技术,整天在家为就业问题懊恼,小女儿才读学前班。作为单亲父亲,杨金春只能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,微薄的收入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保障,更别提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。
三间低矮的土房,墙壁斑驳脱落,屋内昏暗无光,除了一张破旧的木桌和几张吱呀作响的床,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。“当时小女儿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,袖口磨得发亮,躲在哥哥姐姐身后,怯生生地看着我,不敢说话。” 黄联琼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走访的场景。比物质匮乏更让她忧心的是孩子们心里悄然滋生的自卑。正在读六年级的二儿子曾低声对她说:“黄老师,同学都有新书包、零花钱,我总觉得抬不起头。”大女儿向父亲提出:“我读书不好,不如早点嫁人,给家里省点钱。”消极的情绪像乌云般笼罩着这个家,孩子们在学校也越发沉默。
杨金春文化程度不高,面对孩子们的厌学情绪,只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斥责:“不争气!成绩这么差,大学肯定没你的份!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!” 家长的错误认知,不仅没能疏导孩子的情绪,反而激化了亲子矛盾,让“辍学”的风险离孩子们越来越近。
转机:以心换心,重塑信念
“改变孩子,先要改变家长。”黄联琼明白,唯有家校同心,才能真正帮到这个家。她常常下班后去杨金春家里,不是“教育”,而是“走亲戚”——带一点自家种的菜、买一些水果,坐下来和他拉家常。“你看隔壁小孩,读中专学护理,现在县医院上班,每月能给家寄三千多。”“孩子哪怕不读大学,学门技术,将来才有出路。”她一次次用身边事例,慢慢扭转杨金春“读书无用”的观念。
与此同时,黄联琼也在积极为孩子们解决实际困难。帮孩子们申请“两免一补”,为孩子争取“雨露计划”,自掏腰包给孩子买新裙子和新书包等。日复一日的真诚付出,终于融化了杨金春心中的抵触。有一次,黄联琼又来家里走访,杨金春诚恳地说:“黄老师,以前是我糊涂,没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。以后你说怎么教孩子,我就怎么配合!”
黄联琼还为五个孩子量身定制“成长计划”,大儿子动手能力强,推荐他学房屋补漏;大女儿字写得好,鼓励她做班级宣传委员;三个小的,则安排与成绩好的同学同桌,融入集体、建立自信。
点亮心灯:看见未来,才有远方
“很多农村孩子之所以不想读书,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的方向,不知道读书能带来什么。” 黄联琼意识到,要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学习,还需要让他们看到“知识改变命运” 的真实可能。
2018年寒假,黄联琼自费带着五兄妹去参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。走进实训楼,崭新的数控机床、模拟护理病房、现代化的汽修车间……眼前的一切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。当看到汽修专业的学生正在拆卸汽车零件时,小儿子忍不住凑上前,眼神里满是好奇:“我要是学这个,以后是不是也能当汽车修理工了?”
“当然可以!只要你好好学,以后不仅能修汽车,还能靠这门技术过上好日子。” 黄联琼笑着回答。小女儿也小声跟她说:“老师,我以后也想当幼师,带小朋友唱歌跳舞。”
从那以后,孩子们变了。他们开始相信,读书不只是考试,还可以实现心中的梦想。学习积极性提高了,性格也开朗起来了。
蜕变:新房春联里的感念
时光不负有心人。在黄联琼和杨金春的共同努力下,五兄妹的人生轨迹逐渐发生了蜕变。大儿子学会了房屋补漏技术,轻松靠手艺吃饭;大女儿在深圳某公司上班,收入稳定;二儿子考入北海卫校,毕业后在南宁工作;小儿子、小女儿分别在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汽修和幼教专业,毕业后实现“毕业即就业”。
2021年春节,五兄妹凑钱给家里盖了一栋新砖房。搬家那天,杨金春特意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:“家校同心育桃李,师恩似海记心间”。他说:“没有黄老师,就没有孩子们的今天,更没有这个家的现在。这副对联,是我们全家的心里话。”
如今,五兄妹不仅在事业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,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在幼儿园工作的小女儿,每次看到孩子们喊自己 “杨老师”,都会想起黄联琼曾经跟她说的话:“贫困只是暂时的标签,努力才是永恒的通行证。”在孩子们心里,黄联琼早已不是单纯的“老师”,更像是他们的“另一个妈妈”。
黄联琼说:“只要我还站在讲台上,我就继续做孩子们的‘点灯人’。”她始终相信,教育的本质,是心与心的共鸣。当师者的责任与家庭的信任彼此呼应,再贫瘠的土地,也能绽放希望之花。
(孙培春 黎绵)
来源:市教育局深金优配
发布于:北京市聚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